飲食文化城市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故事戲劇文化
首頁 文化城市文化

金華元宵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2015-11-07 14:18: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然后每座城市的文化差異不同,對過節(jié)的風俗習慣也不一致。
  對金華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金華過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吧。

金華

  元宵放燈
  元宵前夕,東陽市盧宅古建筑群內(nèi)的肅雍堂大堂燈,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每到農(nóng)歷閏年元宵節(jié)期間,肅雍堂都會張掛大堂燈。今年的這套大燈,高4.05米,直徑2.10米,重122.5公斤,中間用羊皮、料絲、羊角3盞大燈上下相接,外圍垂6串24盞羊角小燈和珠籃燈,共用40萬顆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節(jié)放燈之俗,始于漢朝。漢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點燈,表示對神佛的尊敬。元宵節(jié)放燈習俗就這樣開始了。到了唐代,元宵節(jié)放燈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在長安“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過高達150尺的燈樓。燈樓上懸掛著珠玉,金銀穗墜,風吹金玉,錚錚作響。

  到了宋代以后,元宵燈節(jié)更是熱鬧異常。元宵放燈時間,漢朝開始僅張燈一個晚上,唐玄宗規(guī)定三個晚上,北宋延長至五個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時,規(guī)定從正月初八晚開始張燈,延至十七晚落燈。唐代放燈時出現(xiàn)了雜耍技藝,宋代出現(xiàn)了燈謎,到明代又增設了戲曲表演。
  如今,在金華也還有許多地方有花燈,花燈品種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燈還是傳統(tǒng)樣式,像手提燈尚用蠟燭,也有的已用電燈取光。

  品元宵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風俗,始于宋代。宋代《平園續(xù)稿》一書中的記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據(jù)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節(jié)食所尚,則乳糖圓子,澄沙團子……十般糖之類。”這種“糖圓子”、“浮圓子”因應節(jié)而做,后改稱為“元宵”。元宵節(jié)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團圓和睦,并借以表達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的心愿。

  元宵從制作上分為兩種:一種為實心,不帶餡兒的;另一種是帶餡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帶湯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葷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已跳出應時食品之外,成為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并增加了許多新的品種,口味更顯豐富。

  猜燈謎
  元宵前后,我市很多單位都會舉辦猜燈謎活動。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它來源于民間口謎,后來經(jīng)過文人加工就成了謎語,其中包括燈謎、事物謎、兒童謎、填格謎等。

  謎語同樣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服各國君主,往往在發(fā)言中采用講民間故事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預期效果。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瘐詞”,這就是謎語書面創(chuàng)作的最初階段。到了秦漢以后,謎語形成為一種書面創(chuàng)作。到了南宋,謎語變成元宵節(jié)里特有的游戲方式。人們將謎條系于五彩繽紛的花燈之上,供人猜射,稱作“燈謎”。如今,猜謎活動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種文藝活動。

  迎龍燈
  迎龍燈在金華很多地方都有,這些年也越來越為各地所喜愛。前兩天,浦江、義烏、磐安、金東等多個地方舉辦了迎龍燈活動。像浦江縣白馬鎮(zhèn)旌塢村在村里的廣場上舞動板凳龍,當天共有三條板凳龍在村里“鬧元宵”。元宵節(jié)扛起板凳舞龍,是當?shù)剞r(nóng)家新年里的大事。

  金華這邊的龍燈,大多為板凳龍,又稱為長燈,由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一條龍從頭到尾,由幾十節(jié)、幾百節(jié)甚至上千節(jié)板凳串聯(lián)而成,長度從數(shù)百米到幾千米不等。2006年,浦江板凳龍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浦江縣,起燈的時間一般是農(nóng)歷正月初十,每戶出一人一條板凳,村子越大,龍越長,舞龍的難度也越高,也最具觀賞性。相鄰的幾個鄉(xiāng)村通常還會把板凳龍舞到一起,相互比較誰的龍更長、更漂亮、舞得更起勁。各村各鎮(zhèn)色彩絢麗的板凳龍在節(jié)日里走街串巷,熱鬧起舞,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家家戶戶快樂吉祥。

  在浦江,正月十三檀溪鎮(zhèn)寺前村、前吳鄉(xiāng)壽溪村及巖頭鎮(zhèn)六社、黃宅鎮(zhèn)鐘村等地,還有元宵迎會的習俗。迎會源于南宋,相傳是民間為紀念勤政廉明的胡公(北宋時期永康人,官至工部侍郎等職)而自發(fā)舉行。迎時以銃開路,龍虎旗及長旗、旗傘、執(zhí)事、香桌居中,由童男童女化妝后連同會桌壓陣,會桌上的小演員或站或坐,扮成各種戲劇中的人物。會桌由數(shù)名強健男子抬行,多時24桌,少時9桌,場面蔚為壯觀,人稱“一絕”。

  在浦江縣巖頭鎮(zhèn),正月十四這一天還有“火炮節(jié)”。它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是當?shù)仃愂虾笕藶榱思o念陳姓十一代先祖封侯于此,這天,人們將早早立于陳氏祠堂等候。上午8點,四響大銃震天動地,數(shù)以百計的小銃齊鳴,如排山倒海,春雷滾滾。屆時人們不僅點燃鞭炮歡迎“太公”到來,還要燒香叩拜,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

  據(jù)悉,元宵前后,浦江還有浦江亂彈(正月十三下午)、擺祭(正月十九上午)等民俗活動。

  疊饅頭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婺城區(qū)雅畈鎮(zhèn)芳田村的南灶廟內(nèi)疊起高高的饅頭柱,這是他們每年元宵的傳統(tǒng)節(jié)目。

  據(jù)悉,南灶廟疊饅頭已經(jīng)有幾百年歷史了。關于這座廟的傳說,也是村里的老人口口相傳而來。傳說在某個朝代,芳田村有位全國有名的陶藝工匠,皇帝讓他做一張冬暖夏涼的龍床,待完工后,龍床卻被當時的宰相被騙。因為沒有按時交出第二張龍床,工匠被皇帝賜死。后來皇帝知道真相,就在當?shù)卦炝艘蛔显顝R,人們把饅頭疊在廟門口祭他。所以,這種饅頭又稱為“消災饅頭”。

  元宵前幾天,南灶廟就已香火鼎盛,廟內(nèi)不間斷地奏著鑼鼓嗩吶。一根長達8米、直通屋頂?shù)酿z頭柱被固定在房屋中央。這根饅頭柱,由2000個普通的圓形饅頭疊放而成,柱子頂端,覆蓋著兩只直徑約為70厘米的巨型饅頭。饅頭柱上方懸掛著幾十個小仙桃?!斑@些仙桃也是用饅頭做的,讓求子的百姓前來祭拜?!庇腥苏f,當?shù)乩习傩罩杂茂B饅頭的方式來祭拜這名工匠,因為疊饅頭的方式與制陶燒窯還是很相像的。

  如今,連芳田村在內(nèi)共8個自然村同時供奉著這間神廟。每年元宵前夕,6個大村輪流制作饅頭,然后派專人前來疊饅頭?!隘B饅頭的方法我們從不外傳,能夠傳承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狈继锎宕迕裥旖鹣?,在10多年前從長輩手中學來了疊饅頭的方法,但因為6年才輪到一次,他一共也只參與了三次?!隘B饅頭都是在正月十三,因為不愿外傳,以往都是等晚上9時,人們睡后,廟里才專門關門疊。疊饅頭其實不難,一般人學一次也就會了,這樣高的柱子得10多個人一起疊,一個小時就能完成。”

  徐金溪說,芳田村的這種“消災饅頭”,都是用純小麥做的,這樣制成的饅頭扎實,不易散。疊成的饅頭之間用特制的筷子固定,為了黏結牢固,在中間還特意放了糯米?!艾F(xiàn)在,這種饅頭特別受歡迎,以前挨家挨戶送,現(xiàn)在一年生產(chǎn)一萬個,還沒疊,就已經(jīng)預訂一空了?!?/p>

  徐金溪說,今年疊饅頭雖然沒以前那么講究,但有些傳統(tǒng)還保存著,比如女人不能進、不能隨意圍觀拍照等。饅頭疊好后,擺在殿內(nèi),還要專門掛上一幅長達7米的“饅頭畫”?!爱嬌系墓适陆逃皝砑腊莸娜耍龊萌?,要做好事?!?/p>

  迎花樹
  迎花樹,又稱“迎花節(jié)”,是金東區(qū)孝順鎮(zhèn)讓河街村每年正月十一獨有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

  迎花樹活動始于明末清初,因那時讓河街已是一個商貿(mào)繁盛的村落,在村中心有一個花園,栽有很多茶花,春節(jié)時游客和拜年客都很喜歡到這里看茶花,于是村里就在花園邊建立一個廳堂,這個廳堂叫“茶花廳”。村莊里的紅白喜事都在這里舉行。

  春節(jié)期間,人們把自己種植的茶花拿到這廳里讓人觀賞和采摘,但種植的茶花樹做開的花往往滿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后來就演變成用手工制作各類的花來代替茶花讓人觀賞和“搶摘”.舊時有初三、十一不擇日的說法,即每月農(nóng)歷的初三、十一都是黃道吉日。為了讓村民過一個愉快的春節(jié),就定農(nóng)歷正月十一為迎花、搶花的日子。

  迎花活動分制作、集合、道士念經(jīng)、迎花、搶花幾個程序。人們過了正月初六,各家就采購彩紙,婦女們都絞盡腦汁設計花型,男主人到山上砍常綠樹的大枝條,在初十晚上扎好花樹集中放到一地方。在正月十一那天,各家迎出自己的拿手好戲——手工制作的花樹,在茶花廳前集合。那時整個讓河街全被鮮花掩蓋,熱鬧得很,集合后由“道士念經(jīng)、點水”,意思是讓紙花變成真花。還有一樹特別大的“娘花”。正月十一,“娘花”帶路,9時30分開始迎花……人們?nèi)詷反瞬黄!?/p>

  還有一種說法,傳說觀音娘娘喜愛鮮花,向觀音娘娘獻花可除病災,因而逐漸形成迎花節(jié)。

  豬羊會、抬割、踩麥旺正月十六,蘭溪云山街道檀樹村。豬羊會又稱迎豬羊,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村民以全豬全羊的隆重形式祭祀南宋名相趙鼎,祭祀時間定為一天。屆時,豬羊外皮去毛,放置在一個定做的木架上,首尾貼上剪紙,插上松柏,披紅戴彩,全村老少擎彩旗、放火銃、鳴鑼開道,護豬羊到公魯廟參加公祭,第二天抬回,豬羊肉由全村人分享。

  正月十二,武義桐琴、泉溪一帶,花燈、花轎民俗是從民間舞蹈轎車演變而來。轎車形狀如同彩轎,裝有輪子,由人推著行走,頗像獨輪車。正月十四,柳城燈會。自1985年恢復后一直延續(xù)至今,每年元宵節(jié)舉行三天。

  正月十四,武義縣陶淵明后裔聚居地陶村、東壟村,至今沿襲著迎大蠟燭的民俗活動。全村每人獻出一支紅蠟燭,集中后進行融化,融進一只形似大蠟燭的木桶內(nèi),澆制成大蠟燭。然后全村上下鞭炮齊鳴,大蠟燭由8人擎臺,一人放鞭炮引路,游遍全村。大蠟燭要亮三天三夜,表達了當?shù)剞r(nóng)民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另外,自古便為武義水運碼頭商埠中心的履坦鎮(zhèn),在元宵節(jié)這天舉行“禹王出殿”巡游儀式,擎臺閣、舞布龍、群眾腰鼓,熱鬧非凡。

  在婺城區(qū)湯溪,元宵期間還有抬割的民俗。抬割,就是城隍出行,這是為紀念湯溪縣第二任知縣寧約,人們在元宵時將城隍抬出來,供家家戶戶祭拜。據(jù)市曲藝家協(xié)會章竹林介紹,如今,湯溪那邊還有敬老禮,元宵前后,晚輩給長輩洗腳、剪指甲,老人則給小孩講故事,說家風。在金華一些地方,元宵時還要瞻祖圖,一個家族在祠堂或家廟里,把歷代祖宗畫像掛出來,供族人祭拜,同時宣揚家風,教育后代。

  “從古至今,對于中國人來說,元宵節(jié)大約是最有歡樂意境、浪漫情懷的一個節(jié)日,是孩子們的狂歡節(jié),也是年輕人們最早的約會日,待字閨中的淑女們可以出來賞燈也趁機尋覓一下如意郎君?!闭轮窳指嬖V記者,很多元宵民俗都充滿了積極向上、歡樂祥和的寓意。像東陽的滿堂紅,就是元宵這天每個房間都點上紅蠟燭,包括豬圈雞欄,寓意來年紅運當頭,前途光明。

  你可能也喜歡:
  煙臺標志建筑,你能認出幾個?
  煙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哪些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義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展開閱讀
八字合婚八字精批十年大運測終生運
2024甲辰年十二生肖運程(完整版)

熱門推薦

姓名配對測終生運測事業(yè)運合婚配對命格精批2024生肖運

綜合測試

生日密碼
生辰八字
稱骨骨重
前世今生
生肖查詢
生命靈數(shù)
黃道吉日
公歷換農(nóng)歷
農(nóng)歷轉公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