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日介紹之蒙古族祭敖包
2016-09-13 15:28: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
豪爽熱情的蒙古族同胞,是來自遼闊草原的兒女,在民族漫長的繁衍歷史中,他們堅守著許多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一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qū)普遍進行的,今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就為你介紹,蒙古族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后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jù)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shù)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并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歷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jié)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并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后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后,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shù)葌鹘y(tǒng)體育活動。
你可能也喜歡:
節(jié)日大全: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
2017年神誕之西方五道誕是幾月幾號
2017年財帛星君誕是幾月幾號,哪一天
2017年地藏王菩薩誕是幾月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