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的象征意義,不只笑口常開
2017-06-28 14:52: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3、寬容
寬容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寬容也是佛教徒應當具有的基本修養(yǎng)。所謂寬容就是對別人的過錯不予計較,給予原諒。諸佛菩薩都是善于寬容別人過錯的典范。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住世時,一個外道聽說他很講修行,并且影響了一大批弟子跟從他修行,這個外道心里非常憎恨。于是就在佛陀向眾弟子說法時,指著佛陀破口大罵。佛陀聽著外道的咒罵默不作聲,等到這個外道罵夠了,佛陀才以輕柔的口吻說:“你送給別人東西,別人若不收,這些東西是誰的?”外道說:“當然是我的?!狈鹜诱f:“你剛才罵我,我不收,你罵的還屬于你自己個了。”外道啞口無言,連連向佛陀道歉。
面對外道的責罵,佛陀不是向一般人那樣以牙還牙,而是對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正是由于佛陀寬容了外道,并且采取了方便善巧的方法來對待外道,才使外道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為自己的行為懺悔。
作為諸佛菩薩中寬容形象的代表,彌勒菩薩更是以寬容著稱。如上面偈語中所介紹,他對別人對他的打罵和侮辱,非但不予回復和說明,反而任由別人所為,這不僅是一種忍辱的表現(xiàn),更是對他人極大的寬容。彌勒菩薩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形象通常是大肚能容的寬厚形象,就是告訴世間眾生,對別人所做的各種令自己不滿的行為要學會寬容。只有寬容了別人,才能顯示出自己高尚的修養(yǎng)。同時也能讓別人從你的寬容行為中得到教益。對于彌勒菩薩的這種寬容,在很多寺院的楹聯(lián)中都有不同的描述。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薄靶幸膊即?,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定之含笑,動之含笑,開顏含笑,相見有緣?!边@些對聯(lián)都勸人為人處世要懷有廣大心量。寬容別人并不是表明自己的無能與軟弱,而是表示一個人高尚的慈悲仁愛之心和大無畏精神,即能寬容他人的過失,能容納各種不同的見解,能為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甚至犧牲自我。我們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虛心能容萬物,大海不擇細流,學會生公說法,喚起頑石點頭”等,說的就是要我們學會彌勒菩薩的這種寬容精神。
彌勒菩薩有首《插秧偈》說:“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成稻,退后原來是向前?!边@首詩歌就是以農(nóng)夫插秧勞動這一后退是向前的動作,來啟示我們這樣的人生哲理:在我們與人相處時,應當多對別人懷有寬容之心。特別是在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應當學會謙虛退讓。很多時候,你對別人謙虛退讓并不是表明你軟弱無能,而恰恰證明你的謙虛大度。當你做出謙讓之舉時,往往會使對方受到感化,從而也學會對人寬容。這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
彌勒菩薩有很多詩偈都勸人要學會寬容。他在詩偈中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詩偈以彌勒布袋能容萬物作比喻,來告訴我們對人要懷有一顆寬容的心。很多時候,對人寬容也就是給自己以方便。
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學會了對人寬容,產(chǎn)生了許多流傳后世的佳話。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在京為官時,張英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fā)生了爭執(zhí),兩家在當?shù)囟际敲T望族,誰也不甘示弱。家人修書將此事告訴了張英,張英知道此事后,遂即修書一封:“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p>
張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不再與其爭執(zhí),并且主動讓出了三尺土地,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仿效張家也讓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張英家人門口便出現(xiàn)了一個六尺寬的巷道。一時間,兩家處理鄰里糾紛的做法被傳為美談。至今,這個六尺巷成為安徽桐城的旅游景點,凡是到那里參觀的人,都會受到退讓寬容的教育。
你可能也喜歡:
佛教象征物,佛教蓮花圖片大全
上香二十四香譜圖解,二十四香譜的真實含義
拜佛也有不一樣的方式:香譜二十四法圖
社會思想的體現(xiàn):婆羅門教的倫理原則
綜合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