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著名戲曲:梨園戲
2015-03-16 15:21: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梨園戲是中國福建省的漢族戲曲之一,梨園戲也一直被人們傳承至今,梨園戲的表演優(yōu)雅細膩,有著獨特、嚴謹?shù)谋磉_方式。而梨園戲也一直是福建人們在逢年過節(jié)時喜歡觀看的戲曲。下面的福建文化就為大家?guī)砀=ㄖ膽蚯豪鎴@戲,一起來看看吧。
梨園戲發(fā)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qū),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梨園戲在發(fā)展進程中,有大梨園(過去成年演員的班社)和小梨園(兒童演員的班社)之分,大梨園本地人俗稱“老戲”,又有“上路”與“下南”之別。元代各省設(shè)“路”,泉州人把福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戲就是指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劇種,而下南老戲就是本地戲。小梨園,泉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早在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的民間,就盛行一種“優(yōu)戲”。這種土生土長的劇種,唱的是閩南土腔土調(diào),后人稱之為“下南腔”。演唱內(nèi)容多是南曲曲牌體的戲文。
南宋時期,由于泉州海上交通發(fā)達,與漸江溫州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所以溫州的雜劇也流傳到了泉州,因戲班來自福建的北部,所以俗稱之為“上路戲”。(當時各省設(shè)“路”,泉州人習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為“上路”,對自己則自稱“下南人”)。它們帶來了一批大型的南戲劇目,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與當?shù)氐摹跋履蠎颉蓖瑫r存在。不久,元兵南下,杭州陷落,宋氏宗室紛紛入閩。由于他們在杭州時過著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所以入閩時往往都隨帶戲子家班,以供娛樂。這種家班多由童齡男女組成,泉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被后人稱之為“小梨園”。這樣,在南宋末年的泉州,便出現(xiàn)了上路戲、下南戲和小梨園的三種戲劇藝術(shù)形態(tài)。
梨園戲在發(fā)展進程中,有大梨園(過去成年演員的班社)和小梨園(兒童演員的班社)之分,大梨園本地人俗稱“老戲”,又有“上路”與“下南”之別。元代各省設(shè)“路”,泉州人把福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戲就是指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劇種,而下南老戲就是本地戲。小梨園,泉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早在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的民間,就盛行一種“優(yōu)戲”。這種土生土長的劇種,唱的是閩南土腔土調(diào),后人稱之為“下南腔”。演唱內(nèi)容多是南曲曲牌體的戲文。南宋時期,由于泉州海上交通發(fā)達,與漸江溫州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所以溫州的雜劇也流傳到了泉州因戲班來自福建的北部,所以俗稱之為“上路戲”。(當時各省設(shè)“路”,泉州人習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為“上路”,對自己則自稱“下南人”)。
它們帶來了一批大型的南戲劇目,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與當?shù)氐摹跋履蠎颉蓖瑫r存在。不久,元兵南下,杭州陷落,宋氏宗室紛紛入閩。由于他們在杭州時過著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所以入閩時往往都隨帶戲子家班,以供娛樂。這種家班多由童齡男女組成,泉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被后人稱之為“小梨園”。這樣,在南宋末年的泉州,便出現(xiàn)了上路戲、下南戲和小梨園的三種戲劇藝術(shù)形態(tài)。
你可能也喜歡:
永春紙織畫的溯源及文化
昆明曲劇:云南人民的“花燈”
福建的文化遺產(chǎn),你知道多少?
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綜合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