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常說的三種情緒,貪嗔癡是什么意思
2015-12-03 16:55: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貪嗔癡在佛教文化中被稱為是三毒,因?yàn)檫@是三種心病,而這三種心病一旦發(fā)作,就會(huì)引發(fā)熊熊烈火焚燒的炙熱之苦。對人的本身就是一個(gè)最大痛苦的來源。那么這三種情緒到底是怎么表現(xiàn)的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貪,是對于喜好的過分偏執(zhí);
嗔,是對于討厭的過分偏執(zhí);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shí)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yīng)。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癡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范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biāo)準(zhǔn),對治過分的貪心;定,是對于內(nèi)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yǎng),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對于生命以及宇宙實(shí)相的如實(shí)了知,從而對治愚癡。
貪是指染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dòng),《大乘義章》卷五說:“于外五欲染愛名貪?!本褪侵傅倪@個(gè)意思。佛教認(rèn)為,眾生生活于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chǎn)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執(zhí)著并產(chǎn)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洞蟪宋逄N(yùn)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薄冻晌ㄗR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编潦欠鸾趟f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教認(rèn)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產(chǎn)生我執(zhí)、法執(zhí),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為一切煩惱所依?!段ㄗR論》卷六中說:“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庇终f:“諸煩惱生,必由癡故?!?/p>
你可能也喜歡: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猶太教與佛教的區(qū)別在哪里
佛教和基督教哪個(gè)早一些呢
綜合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