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城市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故事戲劇文化
首頁 文化戲劇文化

儺戲的由來解說,民間祭祀的升華

2016-06-29 16:45: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在儺戲形成的最初階段,像戲曲的出現(xiàn)一樣,它也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xiàn)象被人們普遍接受。由于它符合民眾的心理需求,因此傳播渠道也很廣泛,社會收效較明顯。那么,我們來儺戲文化看看儺戲的由來具體是怎樣的吧!

文化
可能感興趣》》儺戲的特點有哪些?

  儺,古書解為驅(qū)鬼逐疫。儺舞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儺舞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形成的一種戲劇形式。

  儺祭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qū)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時被稱為“儺”。從中國古代商周時起,就把祭祀神靈作為重要的活動。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眾渴望驅(qū)逐苦難,追求幸福生活最樸素的表達,國家要祭,民間也要祭。

  如日月星辰、風師雨師、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這種祭祀的方式之一,就稱為儺,并且國家有大儺,民間有鄉(xiāng)人儺。在祭祀的儀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禮樂,這種歌舞也就是儺舞。儺在民間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逐漸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節(jié),豐富了表演,向儺戲轉(zhuǎn)化。而這種儺戲就是最原始的戲曲。

  儺儀由天子所命的莊嚴祭祀,漸變發(fā)展到民間,經(jīng)歷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個階段。漢魏時期,儺事活動的規(guī)模變得更加盛大,儀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個,另各有12個黃門弟子和神獸,120名扈從,其余裝扮成各種神盠的演員多達上千人。

  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儺變驅(qū)鬼逐疫而為酬神納吉。主角方相氏讓位于青龍、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剛、力士等護法神。宗教世俗化后,其功能變酬神為娛人,傳統(tǒng)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變而為儺公、儺母;再變則成灶公、灶母;至晚唐,連乞丐也加進了儺儀的行列。

  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而現(xiàn)實社會的習俗充塞儺祭儀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戶戴面具,穿紅衣,挈黨連群,通宵達旦,遍索酒食,場面十分壯觀。

你可能也喜歡:
秦腔和京劇區(qū)別,秦腔的歷史有多久
粵劇的樂器都有什么,粵劇的主奏樂器是哪個
川劇的形成和特點,川劇的傳承和發(fā)展
中國越劇泰斗:袁雪芬越劇唱段精選

展開閱讀
共有2條信息1/212下一頁尾頁
八字合婚八字精批十年大運測終生運
2024甲辰年十二生肖運程(完整版)

熱門推薦

姓名配對測終生運測事業(yè)運合婚配對命格精批2024生肖運

綜合測試

生日密碼
生辰八字
稱骨骨重
前世今生
生肖查詢
生命靈數(shù)
黃道吉日
公歷換農(nóng)歷
農(nóng)歷轉(zhuǎn)公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