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那達慕文化的由來與流傳
2015-05-15 10:59: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二、傳統(tǒng)習俗的衍化發(fā)展
上述巡幸上都,一般為五月至八月實施,清代木蘭圍亦稱“秋獼大典”,也在八月。五月至八月可說是蒙古人的黃金季節(jié),此時荒涼禿透的原野披上了新裝,一片碧綠、遼闊;天空高遠湛藍,照風習習送暖。新生的牛犢、馬駒、羊羔群群歡跳鬧嚷,潔白的乳汁如泉水噴涌,在牧野包房流淌,牧人笑逐顏開,開始迎接這鮮活世界的福運吉祥。比如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打馬鬃、馬駒節(jié)、廟會均在這個季節(jié)里舉行。一方面聚會,一方面娛樂,這是蒙古人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
蒙古語的喜慶、聯(lián)歡、盛會謂之“耐亦日”,其娛樂活動(“那達慕”)總是與“耐亦日”聯(lián)系在一起,沒有“耐亦日”就沒有“那達慕”,可說是個不可變易的傳統(tǒng),比如敖包盛會就稱作“敖包耐亦日”,馬駒節(jié)稱“珠拉格耐亦日”,成吉思汗與將士子弟聚會稱“烏、日森耐亦日,”等等,這些集會都舉行相應(yīng)的娛樂競技--“那達慕”,可見往昔的“那達幕”是為不同類型的喜慶盛會助興,獻演技藝,以表歡樂之意,它與現(xiàn)今單獨組織而又規(guī)模完備的那達慕盛會相比,其范疇、作用和意義是不盡相同的。
古代蒙古人豐收之后,不忘天地祖神恩賜,向之祝福祈禱有關(guān),在祭祀祝福中,媚神、娛神的同時,信民也歡快起舞,盡情取樂嬉戲,這種娛神而又自娛的活動,是古代北方各民族普遍盛行的一種風俗。
成吉思汗祭奠中的查干蘇魯克祭有跌足而奔的“跑棄子”游戲。祭敖包是蒙古族最古老而又具群體性的喜慶盛會,這一由原始薩滿教表示酬謝大地帶來恩惠的祭祀慶典,從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宗教色彩逐漸淡薄,那些與人民現(xiàn)實利益相聯(lián)系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精神生活日益在敖包盛會中豐富發(fā)展起來。
據(jù)羅布桑卻丹的《蒙古風俗鑒》所記:祭敖包在秋季舉行,其規(guī)模以地方大小、貧富情況而定,主要商議選擇牧場、處理各種官司及敖包那顏管轄范圍內(nèi)諸種事宜。飲宴食粥后,進行選馬活動,各艾里的快馬和騎手二十匹或三十匹一組在十五里外起跑,其出類拔萃者再進行比試,如此幾番篩選,優(yōu)勝者按馬匹顏色命名,這樣的著名快馬,其身價特別昂貴。販馬者亦情愿以高價收入。另外還有走馬、側(cè)步小走馬、額馬、碎跑等各種姿勢的賽馬活動。
從十七世紀前之民俗記載觀之,雖然舉辦過一些盛會,但將三項游藝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娛樂盛會卻不曾見。一般是依據(jù)會議需要,側(cè)重某項比賽,故有的研究者認為“古時的那達慕不完全是男子三藝同步進行,一般為或賽馬,或摔跤、或射箭單個進行”。
您可能還喜歡:
盤點:蒙古族節(jié)日文化
惟妙惟肖的漢族獅子舞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彝族肉食文化
羌族獨特又搞怪的“咂酒”文化
綜合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