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風光的蒙古族祭祀文化--敖包
2015-02-15 16:18: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
內蒙古大草原的每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敖包,敖包其實就是一般的位于高坡或者丘陵之上的一種類似建筑的東西。從遠處看,就猶如一座座尖塔。每個敖包又有屬于自己的名稱,敖包在牧民的心里就是神像的象征。
那么,大家對于敖包有多少了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祭敖包”習俗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筑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筑“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后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
關于敖包的各種說法
一、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zhàn)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遺物。
二、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占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zhàn)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在長期的征戰(zhàn)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占了這座山頭,也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這里。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zhàn)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lián)屨剂诉@一片草原,就要帶著各種戰(zhàn)利品前來山頭上祭奠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三、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yǎng)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tǒng)方法,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領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
四、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就有這樣一種傳說。因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駝道”必經之地。
五、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信息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zhàn)場的烽火臺的作用差不多。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草原文化迅猛發(fā)展。近幾年,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動在原有的祭祀禮儀形式和內容上增添了許許多多新的民族文化內涵。除了進行摔跤、賽馬等體育競技活動外,還開展牧民歌詠比賽等文藝活動,使祭敖包活動發(fā)展成為內容豐富、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文化體育盛會,為祭敖包活動注入了新的具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新鮮血液。
您可能也喜歡:
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六月六“曬龍袍”
頗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寶銅鈴舞”
源遠流長的彝族少女“成人禮”
用喉嚨唱歌的蒙古族藝術:呼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