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來歷 為何在唐朝達到鼎盛
2017-09-29 16:47: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說起唐詩,幾乎每個人都十分的熟悉,小時候讀語文的時候必背古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本期的民族文化,講講唐詩的來歷,一起看看吧。
唐詩的來歷
唐詩在三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中,佳作豐富,屬于中國文學史上最鼎盛的時期。集承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大成,開發(fā)了宋以后的宗派。以體言:五七雜言樂府行律無一不有;以格言:圣神仙佛嬌艷鬼怪,無一不包;以調言,飄逸胸渾,精神博大,縝密幽麗,清奇奧峭,無一不至;以人言,帝王將相,村夫野老、婦孺樵牧,和尚道士,一起登場,演奏詩歌的舞臺。
唐朝的詩歌發(fā)展超出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也從永明體的不完善狀態(tài)下逐漸轉換為唐代四聲二元化及近體詩的定型,這也正是永明體在不斷運用中的演變歷程。唐人為了和古體詩加以區(qū)分,名為今體詩。今體詩歌根據(jù)漢字平仄的特點使詩歌有了嚴謹?shù)母耋w,具有抑揚頓挫的和諧美與形式美、精煉美和音樂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唐朝的詩歌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都是非常有才華的年輕詩人。譬如王勃的“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秋晚,山中黃葉飛。”還有他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送臨津房少府》“岐路三秋別,江津萬里長。煙霞駐征蓋,弦奏促飛觴。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寫的非常感人?!北R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瘪樫e王的“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等等都讓后人學習效仿。四杰的時代律詩尚未定型,初唐四杰是初唐詩歌過渡到盛唐文壇的一個重要的詩人群體,在當時及后世均享有盛譽。
發(fā)展到鼎盛的原因
政治:政治清明(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科舉考試把唐詩作為考試內容。
經(jīng)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有一個頂峰,經(jīng)濟發(fā)達,長安更是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
文化:從春秋戰(zhàn)國的《詩經(jīng)》、《離騷》到漢賦,直到隋朝出現(xiàn)了詩,積蓄了大量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