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早期流派創(chuàng)始人大盤點
2015-11-19 10:10: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
評劇,起源于唐山,廣泛流傳于周圍地區(qū),在北京,天津,河北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群眾追捧。評劇在不長的歷史中,產生了一大批流派創(chuàng)始人,這些流派創(chuàng)始人對評劇的豐富與完善做出許多的貢獻,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戲曲大全之評劇的一些早期的流派創(chuàng)始人的簡介。
李金順(1902——1953),評劇女演員,工旦行,“李派”創(chuàng)始人。她是第一代評劇演員,是評劇進入“奉天落子”時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幼年曾習京韻大鼓、京劇、小調,16歲拜孫鳳鳴為師學唱落子。1920年到哈爾濱演出,因唱腔大鼓味過濃,觀眾把椅墊仍到臺上。李金順沒有后退,投到倪俊聲處學藝,并轉藝多師,終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純樸又充滿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風格。
她是評劇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藝術家,她創(chuàng)立的李派對后輩影響甚大,劉翠霞、白玉霜、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紅、喜彩春、鮮靈霞、喜彩蓮等均受其教益和影響。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節(jié)烈》、《珍珠衫》、《書囊記》等十余種唱段。
劉翠霞(1911——1941),評劇女演員,工旦行,“劉派”創(chuàng)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3歲的時候隨母親沙氏“下衛(wèi)”討飯,10歲時被賣給撂地藝人何丑子學唱遼河大鼓(遼寧大鼓),不久隨師傅到大連謀生。11歲進了李金順(李氏亦為武清人)的落子班,走上了評劇藝術之路,拜張百齡、趙月樓學唱評戲,并受到羅萬盛指點。曾為花蓮舫、李金順配演。17歲挑班與李華山同組山霞社(又稱為“山華社”),曾常年在福仙茶園、北洋戲院、大舞臺、天寶大戲院等場所演出,并應邀赴北京、濟南、沈陽等地演出,名震華北,特別是京津地區(qū)。1934年在津有“評劇皇后”之稱,1936年又被譽為“評劇女皇”,紅遍津、京、冀、魯及東北各地。
她善演的劇目很多,代表劇目有《雪玉冰霜》、《勸愛寶》、《奇冤巧報》、《一元錢》、《玉鐲記》、《三節(jié)烈》、《移花接木》(即《花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開、昆侖、寶利等公司分別為其錄制了唱片(現已收集39個劇目的唱片40余張)。
白玉霜(1907——1942),評劇女演員,工旦行,“白派”創(chuàng)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人,有“評劇皇后”之譽。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與鈺靈芝、愛蓮君合演《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哀史》、《珍珠衫》,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及電影《海棠紅》等劇,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視,白玉霜也聲譽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藝術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
《時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贊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轟動了大江南北,不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擴大了評劇的影響。1937年后長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輕的評劇日臻成熟。代表劇目:《秦香蓮》、《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蘭》、《珍珠衫》、《李香蓮賣畫》、《花魁從良》、《馬寡婦開店》、《雙蝴蝶》、《玉堂春》、《瀟湘夜雨》、《老媽開磅》、《豆汁記》、《趙蕓娘》、《花為媒》、《馬震華哀史》等。
愛蓮君(1918——1939),評劇女演員,工旦行,“愛派”創(chuàng)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愛蓮君生于1918年,祖籍天津。她從小被賣給趙連琪為養(yǎng)女,取名趙久英。其父母在天津,煙臺開妓院,她11歲就在這人間地獄里過著怕人的生活。后來她實在忍受不了這種身心的雙重摧殘。便跪在養(yǎng)父母的面前懇求去學戲。12歲拜趙月樓學評戲,曾受師兄王錫瑞等教益。14歲成立愛蓮社挑班主演。16歲愛蓮君學成出師,和愛令君(趙的養(yǎng)女)合作,到全國各地演出,又應邀東渡日本,到大阪灌制唱片。
1935年,她率愛蓮社赴上海演出,與鈺靈芝,白玉霜三班組成“三連社”。轟動一時,至今仍為評劇史上的一段佳話。短短幾年,她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被成為“愛”派。愛蓮君的代表劇目有《于公案》、《蜜蜂記》、《燒骨記》《庚娘傳》、《三趕韓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來勝利、國樂公司為其錄制了不少唱片。
喜彩蓮(1916——1997),評劇女演員,工旦行,“喜派”創(chuàng)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11歲進復盛戲社拜蓮花落藝人吳壽朋為師學藝,12歲進元順劇社,藝術上受到了李金順的影響。17歲挑班主演并改劇社為陽春社。30年代初,喜彩蓮帶著《楊乃武與小白菜》、《貧女淚》、《可憐的秋香》、《楊三姐告狀》、《宦海潮》等時裝戲以及從京劇移植過來劇目《孟麗君》、《白蛇傳》、《武則天》等劇目闖入天津。1937年5月,喜彩蓮將京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改成評劇在上海一炮打響,同時對評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演唱藝術有扎實的功底,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細膩準確;在上海,評劇藝人喜彩蓮與戲劇大師歐陽予倩的交往是劇壇一段佳話,移植并演出了《人面桃花》,引入了南梆子,被譽為“時代藝人”。
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關懷下,喜彩蓮與小白玉霜等評劇藝人成立新中華評劇工作團,之后與其它劇團合并成立為中國評劇院。她的戲路寬,不但主工青衣、花旦,且在老旦、彩旦方面做出了貢獻。
你可能也喜歡:
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剪紙的由來
代表人性缺點的七宗罪是什么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