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書文化:漢族曲藝的優(yōu)秀代表
2015-02-11 16:51: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鑼鼓書也被我們稱為“太保書”,是上海地區(qū)一個比較流傳的漢族民間曲藝之一,因為演出時演員們自擊鑼鼓延長故事,民間也稱為“堂鼓書”。那么,大家對于這種漢族曲藝的優(yōu)秀代表,鑼鼓書文化,我們是否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鑼鼓書的藝術特色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xiāng)”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xiāng)”之分,曲調(diào)有【金平調(diào)】、【調(diào)】等。
鑼鼓書的表演形式
(一)“占卦”儀式,古稱“太卜”如今還保留著“掐卦”(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六壬卦”)和“篤笤”;
(二)民間信仰儀式,藝人稱“社書”,俚人稱“太?!薄9δ苋缤吧鐟颉?。社書中又分四種類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書”、大型廟會城隍出巡時的“接廠”、專為病人驅(qū)趕邪佞逐疫的“謝菩薩”和專治疑難雜癥的巫醫(yī)行為的“按香臺”。這些儀式所祭之神,主要為驅(qū)蝗大神劉猛將、抗金英雄岳飛、忠臣良將楊忠愍等等;儀式中有一節(jié)內(nèi)容為唱“社書”、勸人為善、言情小說、民間傳奇故事等。
(三)民間曲藝,清末明初說唱“社書”的藝人走向茶館書場專事說書。建國前上海市郊及毗鄰地區(qū)書場先后建有近千座,藝人有300多人。
鑼鼓書的傳承意義
1950年,太保書、鈸子書、宣卷、什錦書等所有上海漢族民間曲藝統(tǒng)稱為“滬書”,52年市郊劃歸江蘇省,便稱“農(nóng)民書”,浦東人稱“浦東說書”。1961年,鑼鼓書走進了群眾文藝舞臺,從此取名為“鑼鼓書”,四十多年來,南匯人創(chuàng)作演出了新作100多個,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南匯為“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4年,鑼鼓書又被列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
然而,鑼鼓書發(fā)展現(xiàn)狀不容樂觀。由于時代的變遷、專業(yè)市場萎縮。1910年至1932年時,鑼鼓書在上海地區(qū)比蘇州評彈還要紅火。1949年時,滬、浙、江還有300多所書場,目前僅存30處。老藝人相繼謝世,傳藝斷層,唱本失傳。1949年前后,專業(yè)藝人由250多位,說唱鑼鼓書藝人銳減到5人,能做社的僅有2人。鑼鼓書已到了后繼無人、難以生存的瀕危狀態(tài)。由于鑼鼓書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代表著整個上海文化和上海民間曲藝的藝術瑰寶。因此,2006年5月20日,鑼鼓書經(jīng)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您可能也喜歡:
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兒
不得不知的臺灣文化幾大顯著特點
臺灣土生土長的劇中“歌仔戲”
中國傳統(tǒng)雕刻技藝:福建惠安石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