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廟會的由來及其歷史意義
2016-08-18 09:16: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網(wǎng)
廟會文化是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它是一種極其復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既與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又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fā)展、完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廟會的由來及其歷史意義。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wěn)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xiàn)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 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隨喜添趣。
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xiāng)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后,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后,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后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fā)展。并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于記載。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你可能也喜歡:
中國飲食文化的優(yōu)點是什么?
北京最有名的八大廟會,紅紅火火鬧北京
來自河南的民俗活動:2016年浚縣廟會時間
過年最熱鬧的活動:廟會有哪些傳統(tǒng)文化特色